古書里的找九宮格會議室神奇魚類–文史–中國作家網

要害詞:古典文學

近日,世界天然維護同盟(IUCN)更換新的資料了瀕危物種白色名錄,此中提到長江特有物種白鱘曾經滅盡。白鱘的滅盡不由讓人沉思,提示人類應當守護生物的多樣性,維護天然資本的供應和生態均衡。

白鱘號稱“中國海水魚之王”,早在上億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就曾經呈現。但“白鱘”這個名字,則是在1860年由德國迷信家定名。那么,白鱘在現代叫什么?古書里還有哪些我們應當清楚的魚類呢?

《詩經》:魚麗于罶 維其嘉矣

要說現代的魚類,就必需要談《詩經》了。《詩經》是一部反應周代社會的百科全書,不少草木蟲魚的專名都是初次提到,成為《詩經》研討的一個主要主題。在《詩經》里,就先容了十二種魚類,給后人留下它們的古稱。《詩經·小雅》里有一首叫講座場地《魚麗》的詩,里面就說了六種魚:

魚麗于罶(liǔ),鲿(cháng)鯊。

正人有酒,旨且多。

魚麗于罶,魴(fáng)鱧(lǐ)。

正人有酒,多且旨。

魚麗于罶,鰋(yǎn)鯉。

正人有酒,旨且有。

物其多矣,維其嘉矣!

物其旨矣,維其偕矣!

物其有矣,維當時矣!

這首詩寫的是貴族饗宴賓客,不單有酒,打魚簍(罶)還有六種魚在騰躍,分辨是鲿、鯊、魴、鱧、鰋、鯉。這六種魚,明天大師熟習的稱號能夠只要“鯊”和“鯉”。不外,鯊可不是明天的鯊魚,它發展在溪水、山澗中,是僅有五寸多長的小魚,黃白色有黑斑,鰭年夜、尾圓,腹鰭能吸附于物體,口廣鰓年夜,常常張著年夜嘴吐沙,所以又叫“吹沙魚”,簡稱“沙魚”,就被寫成“鯊”了,和現在人們熟習的龐然年夜物鯊魚,天然是有差別的。

至于“鯉”,確切就是明天的鯉魚。鯉魚是一種典範的海水魚類,西周時代就曾經成為主要的盤中美食。有興趣思的是,鯉魚由於有三十六片魚鱗,被前人以為是至陰之物,成為溝通人世和仙界的橋梁,所以在現代有不少魚腹躲書、魚傳天示、魚獻河圖、遣魚傳信的傳說。也恰是這般,鯉魚也成為人世來往的信使,“魚素”“尺素”“魚書”“雙鯉”這些詞語,都成為了手札的別稱。

東漢仙傳小說《列仙傳》記載了神仙琴高乘鯉渡水的故事。聽說琴高是戰國趙人,由於善于鼓琴,擔負宋康王的舍人。修習仙術永生不老。兩百多年后,他有一天躍進水中,之后又搭乘搭座紅鯉躍出。門生把他供奉在祠堂,天天有上萬人來跪拜。他的傳說一向傳播至宋代。北宋時涇縣西南二十里有琴溪,琴溪之側有琴高臺,傳說就是他隱居之處。琴溪內有一種“琴高魚”,傳說是他煉制的藥渣所化。琴高魚作為本地特產,每年被捕撈腌制,納貢給各級官府。年夜文豪歐陽修還以此為題,與人詩酒唱和。

至于“鲿”,也叫黃鲿魚、黃頰魚、黃顙魚、鳡魚,由於尾巴微黃而得名。鲿魚是性命力最強的小魚,不單可以或許飛起來,還會用刺蜇人;“魴”,也就是鳊魚的古稱。鳊魚在江漢一帶比擬多,滋味最為鮮美。“魴”也是《詩經》中進場頻率最高的魚,周代也有不少人以“魴”為名,好比年齡楚國令郎魴,字子魚,名和字寄義附近;以“鯉”為名的也良多,好比孔子的兒子孔鯉,字伯魚。孔鯉誕生時,國君魯昭公帶著一條鯉魚往慶祝,就有了這個名字。

“鱧”和“鰋”實在大師也不生疏。“鱧”也叫鲖,實在就是黑魚;而“鰋”實在就是鲇魚。

《詩經·周頌》中一篇叫《潛》的詩也提到了六種魚:

猗與漆沮,潛有多魚。

有鳣(zhān)有鮪(wěi),鰷(tiáo)鲿鰋鯉。

以享以祀,以介景福。

這是周皇帝在宗廟所唱的祭歌,此中的鳣、鮪、鰷、鲿、鰋、鯉,就是作為祭品的六種魚。“鲿”、“鰋”、“鯉”在前文有先容,“鳣”、“鮪”、“鰷”又是什么呢?“鳣”實在就是明天的鰉魚,而鮪魚恰是明天的鱘魚。白鱘屬于鱘科的鱘屬,所以古稱也就是“鮪”。至于“鰷”,就是明天的鰷魚。

除了以上提到的九種魚之外,《詩經》中還提到了“鰥(guān)”、“鱮(xù)”、“鱒(zūn)”三種魚,都是那時人用漁網捕撈的。鰥魚能夠就是鯇魚、鱮魚就是鰱魚、鱒魚就是赤眼魚。總之,《詩經》中的魚類,到明天依然很罕見。

當然,《詩經》中記載的魚,普通都是用于食用、祭奠的小魚,不會是魚類的所有的。在我國第一部字典——漢代的《說文解字》中,“魚”字旁的字多達上百個,據考據此中至多有六十余個是魚類的專名。但此中有不少名字,明天已不再應用了,這就給逐一考釋帶來難度。

《山海經》是先秦時代一部博物學著作,比擬《詩經》的實際主義,它的想象顏色更為濃重,此中就先容了不少怪魚。有的能夠是對實際察看的歪曲,而有的能夠就只是憑幻想象,讀起來很是風趣。

《山海經》教學場地中有一種何羅魚,長得一首而十身,聲響似乎犬吠一樣,食用它可以醫治毒瘡。有人以為它的原型能夠是魷魚、章魚之類頭年夜腿多的魚,也有人以為能夠是良多魚湊集在一路,使察看者形成視覺過錯。不外,這種連體魚的外型,實在在陜西西安、山西芮城等地出土的仰韶文明彩陶中,就有呈現過如許的圖案。所以,這些怪異的外型也許僅僅是晚期人類簡略的空想,逐一考據實際原型反而顯得無趣了。

《山海經》中還有不少魚,是魚和鳥的合體。

好比有一種鳛(xí)鳛魚,樣子容貌像喜鵲卻有著十只同黨,魚鱗都在羽毛尖端,它收回的聲響似乎喜鵲,可以抵御年夜火,食用它就不會發生干冷癥;有一種長得像鯉魚的文鰩(yáo)魚,長得慘白的紋理而白首、紅嘴,常常從西海游到東海,早晨翱翔,它的聲響像鸞雞叫,滋味酸甜,呈現的時辰就會全國年夜豐產,等等。

《山海經》:虛真假實 想落天外

魚和鳥合為一體、相互轉化,也是先平易近的想象。《莊子》就說“北冥有魚,其名為鯤;化而為鳥,其名為鵬”,以為神鳥年夜鵬就是神魚年夜鯤變更的。

此外,《山海經》還有不少魚,是魚和獸的合體。好比有一種鮨魚,長得狗頭魚身,聲響像嬰兒哭泣一樣,聽說食用就不會精力變態;還有一種飛魚,長得像豬而有白色的紋路,聽說帶上它就可以不害怕雷電,也可以避免被武器襲擊。狗頭狗尾而魚身的圖案,在仰韶文明陶罐中也曾經呈現了。

《山海經》中還有不少魚,帶有人的特征。好比有一種赤鱬(rú),長得像魚卻有著人面,聲響像鴛鴦叫一樣,食用它就不會長疥瘡;還有一種人魚,有四只腳,聲響像嬰兒哭泣,食用它可以避免聰慧;還有一個氐人國,公民也都是人面魚身無足;還有一種陵魚,有著人面魚身,還有手有足。最古怪的是一種半人半魚的魚婦,聽說在冬風吹過、泉水溢出、蛇化為魚之際,往世的天帝顓頊乘隙托體魚身,逝世而復蘇。如許又是人、蛇、魚合而為一了。

顓頊化為魚婦的故事,顯明是神話傳說。不外在先平易近原始思想中,人、神、獸往往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。神人逝世亡后化為植物,植物修煉后化身為人神,這類記載不乏其人。人魚傳說也成為后世一個經典文學教學場地母題,安徒生經典童話《海的女兒》,講的也是人魚的故事。

此外,《山海經》中還有一種叫鯥(lù)的怪魚,也是各類植物的組合體。這種魚長得像牛,又住在山上,又有蛇尾與同黨,還能在夏季逝世亡而回生,服食它還可以或許消腫。總之,這種魚類兼具了水、陸、空三棲的特徵,還具有長生的體質,很是怪異。

神話學者劉宗迪指出,“鯥”現實上就是鯪魚(穿山甲),穿山甲全體形狀確切與魚比擬類似,又能泅水;至說它長得像牛,能夠是身年夜頭小、背部隆起的體貌特征,也與牛有幾分類似。蛇尾說的是它尾巴長,有翼說的是鱗片堆疊似翼。“留牛”是“鯥”的諧音。夏季逝世亡而回生,恰是穿山家教甲蟄伏的特征,《山海經》作者不懂生物蟄伏的習慣,誤以為逝世而回生。而前人以為穿山甲可以或許打洞,所以穿山甲一向被作為消腫的藥材應用,可備一說。

在《山海經》之后又有不少博物學著私密空間作,有的還專門記載了魚類等海產物,好比三國吳國人沈瑩《臨海水土異物志》、明代屠本畯《閩中海錯疏》、清代郭柏蒼《海錯百一錄》等等,還有清代趙之謙的《異魚圖》和聶璜的《海錯圖》,圖文并茂,既具有常識性,又具有欣賞性。

由於現代見識的局限性,這些著作中記載的魚類,往往也是虛真假實、真假各半,既像實際、又像傳說;但如許讀起來,也就加倍令人興趣盎然、浮想聯翩了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