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從動聽的旋律入耳取反動的程序”–文史-找九宮格會議-中國作家網

“晚餐與加入中國文學系迎新年夜會,隨先生扭秧歌,頗風趣。”1947年10月24日舞蹈教室,時任清華年夜學中文系主任的朱自清在日誌中如許寫道。兩個多月后,1948年除夕到來,朱自清餐與加入中文系新年晚會,再一次扭了秧歌,并在日誌里寫下了“頗高興”的感觸感染。據同時餐與加入晚會的先生回想:同窗們給朱傳授化了裝,穿上一件紅紅綠綠的衣服,頭上還戴了一朵年夜紅花。可見那時氛圍之融洽。朱自清的先生王瑤后往返憶,朱師長教師扭秧歌,表白他的立場“更保守”了。吳晗說得加倍透闢:“一輩子嚴厲當真、不茍談笑的朱自清師長教師,到了性命停止的前夜,不單思惟變了,情感也變了”,“他走到平易近主反動的途徑下去了,他的膂力固然加倍虛弱了,但思惟、精力、情感卻加倍年青了”。在那時,秧歌是反動文藝的象征。“扭秧歌”不只是一種文藝運動,更是政治態度的宣示。

1944年,詩人沙漠船寫道:“有了毛主席的文藝標的目的,秧歌隊處處扭唱。”作為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平易近間藝術情勢,秧歌深深嵌進蒼生生涯之中,也成為反動文藝任務者深刻群眾的橋梁。張庚說:“在鬧秧歌之前,群眾對于我們雖無不滿,但一直有生疏感,此次一路鬧秧歌,群眾和我們突然親熱起來,成了伴侶,……和我們成了一家人,使我們特殊覺得暖和,老蒼生和我們的心買通了。”早在1937年,丁玲引導的東南戰地辦事團就把平易近間秧歌戲改編為《打垮japan(日本)升平舞》。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后,反動文藝的標的目的加倍了了。文藝任務者普遍確立了“向老蒼生進修”的思惟,“年夜大都戲劇任務者才垂垂覺悟過去,開端嚴厲地留意到陜北平易近間風行的藝術——秧歌下面來了”。就如許,大張旗鼓的秧歌活動蓬勃鼓起,遭到了蒼生的接待,也獲得了高層引導的確定。1945年2月23日,毛澤東在棗園不雅看秧歌扮演后應邀講話,他說:“我們這里是一個年夜秧歌,邊區的150萬國民也是鬧著這個年夜秧歌,敵后束縛區9000萬國民,都在鬧著打japan(日本)的年夜秧歌,我們要鬧得將japan(日本)鬼子打出往,要叫全中國的四千萬五萬萬國民都來鬧。”

那時湊集在延安的很多反動文藝任務者術業有專攻,好比戲劇、音樂、文學等,但他們都以極年夜的熱忱和精神投進秧歌活動之中。詩人艾青到定邊、安邊、靖邊采風,搜集平家教易近間窗花,還到南泥灣餐與加入休息,然后到中心黨校三部進修。在此時代,他擔負了中心黨校秧歌隊副隊長,到各地不雅看和研討農人秧歌隊的表演,寫出了被毛澤東贊為“教本”的《秧歌劇的情勢》。這篇文章把秧歌劇稱為新的、群眾的“歌舞劇”,并明白提出秧歌劇表現了“毛主席的文藝方針——和群眾聯合”。源于平易近間的秧歌歸入反動文藝軌道后,產生了洗心革面的新變更。晚期秧歌劇的代表作《兄妹拓荒》保存了一男一女對唱的傳統情勢,“在鑼鼓聲中扭著秧歌上場,既熱烈又能表示拓荒的悲觀情感,下場時妹妹挑擔,哥哥扛鋤,扭著‘龍擺尾’下往”,但“撤消了丑角的臉譜,削減了調情的舞姿,全場化為一群工農兵,打傘改為拿鐮刀斧頭,發明了五角星的舞形”,令人線人一新,精力一振。

跟著秧歌活動向著深度和廣度成長,群眾審美請求的進步和創作內涵理路的必定成長,都請求它向更復雜、更具表示力的藝術情勢演化。創作于1943年12月的多幕秧歌劇《周子山》(即《慣匪周子山》)以陜西子洲縣邊疆一帶的敵我斗爭為佈景,側重寫了一個從小我好漢主義動身餐與加入地盤反動,在嚴格斗爭中經不起考驗,反叛反動走向撲滅的政治匪賊周子山。同時塑造了質樸果斷、忠于反動的共產黨人馬志紅的高峻抽像。這部作品首演于米脂縣,后又到延安表演,均遭到熱鬧接待。尤其是赤衛隊和農人群眾舉著紅旗、刀槍,高唱戰歌向仇敵倡議固守的場景,贏得了不息的掌聲。子洲縣縣長看了之后感嘆道:“文藝任務真了不得,你們一個戲,等于我們任務好幾年。”

如許一些多場次的秧歌劇,推進著秧歌劇藝術情勢的成長,直至集年夜成之作《白毛女》的呈現。作為歷經七十余年仍然常演常新、熠熠生輝的作品,《白毛女》的經典性無須贅言。回到汗青的現場,我們會發明,它的創作經過歷程佈滿了試驗性。剛創排時,受戲曲特殊是秦腔的影響較年夜。《白毛女》第一幕寫出來后停止試排,請了幾位秦腔老藝人當教員,演員們學了一些秦腔唱腔和身材,依照秦腔的戲門路停止扮演。陳強演黃世仁,一退場,看到喜兒,連來了三個“撲虎”。《白毛女》試排一兩場后,周揚看出了題目:“秦腔是陳舊傳統的劇種,當然是我國優良傳統文明,但不克不及表示以後我們軍平易近的新的精力面孔。”他激勵創作者:“不要向舊的降服佩服。要打破舊的不雅念以新的情勢來成長新歌劇。”現實證實,恰是從內在的事務到情勢等各方面臨“發明新文藝”的自發尋求,拓寬了《白毛女》的創作想象,使其以“拿來主義”的立場,普遍汲取各類藝術伎倆為我所用,以高水準的藝術東西的品質,感動了延安的老蒼生,也馴服了國統區的文明人。

1945年黨的七年夜時代,《白毛女》在延安表演。當戲演到飛騰,喜兒被救出巖穴,“舊社會把人逼成鬼,新社會把鬼釀成人”的歌聲響起。毛澤東等引導同道一同起立拍手。此后,跟著國民部隊向全國進軍,《白毛女》取得了更廣大的舞臺,成為反動文藝中當之無愧的“頂流”。據統計,束縛軍19兵團在1946年至1949年間,師以上文工團均勻每月表演《白毛女》十五場以上,有時一日兩場至三場。1945年間,僅膠東一帶,在一萬個能起感化的劇團中,表演過《白毛女》的就有一半擺佈。《晉察冀日報》報道:“每至出色處,掌聲雷動,經年累月;每至悲哀處,臺下老是一片唏噓聲,有人甚至從第一幕至第六幕,眼淚一直未干。”老蒼生看完之后由衷地說,這是“翻身人看翻身戲”。一些村落看了《白毛女》之后,很快動員群眾展開了反霸斗爭;一些軍隊看了表演,敏捷掀起了殺敵建功的高潮,有的兵士把“為喜兒報仇”刻在了槍托上,激起本身的斗志。

1947年,《白毛女》腳本傳進北京年夜學。這年冷假,在慶賀北京年夜學平易近間跳舞社成立的晚會上,以《年關》為名表演了《白毛女》的第一幕第一場。此后又在北京年夜學和清華年夜學連演多場。郭沫若在重慶時就傳聞過《白毛女》的故事,很是等待看到表演。1948年5月29日,《白毛女》在噴鼻港公演。郭沫若非常高興,他以反動文藝主將特有的目光提示人們,“要從這動聽的故事中看出時期的象征”,“要從這動聽的旋律入耳取反動的程序”。《白毛女》在港表演盛況絕後,一票難求,有的不雅眾從澳門、新加坡等地趕來不雅看,有的為了買票,帶著行李在劇院門口留宿依序排列隊伍。文藝家們更是賜與了熱忱贊揚。茅盾以為,《白毛女》更有標準被稱為“中國式的歌劇”。馮乃超盛贊《白毛女》是“教學平易近族情勢的歌劇”“中國第一部歌劇”,“在國民藝術的成長與提高上是具有里程碑的意義”。

在束縛戰鬥時代,從秧歌活動中成長起來的秧歌劇、新歌劇創作,普遍展開于全國各地。1947年5月發布的《中共晉察冀中心局關于文藝任務的三個決議》提出,“特殊是群眾綜合平易近間戲劇、音樂、歌舞、話劇、活報、快板等各類情勢所發明的新歌劇,更應當成長”。在西南,軍隊文藝任務者創作表演了《為誰打全國》《全國無敵》《鋼骨鐵筋》《打究竟》《楊勇建功》(后更名為《王勇建功》)等作品。此中,《楊勇建功》被蘇聯有名作家西蒙諾夫稱為“表示戰鬥生涯,具有奇特作風的新奇之作”。在華北,抗敵劇社的《不要殺他》,塑造了一個深明年夜義的母親的抽像,表示了抗戰時代束縛區軍平易近的深摯友誼和國民群眾的高度覺醒。前方劇社的《年夜王莊》取材于整黨活動真正的案例,嚴重的情節、性情化的人物、群眾化的說話,冀中處所戲的特點曲調,博得了軍平易近分歧好評。在東南,戰斗劇社的魏風得知劉胡蘭就義的新聞后,趕往劉共享空間胡蘭的故鄉,從劉胡蘭的母親胡文1對1教學秀那里當真清楚了劉胡蘭的好漢業績,又到捐軀現場懷念義士,寫出了話劇《劉胡蘭》,后改編為歌劇,極富藝術沾染力地彰顯了劉胡蘭精力,發生了強盛的鼓舞感化。“為劉胡蘭報仇”的咆哮,回響在各個疆場。六十全軍文工團排練的《送涼帽》鑒戒戲曲扮演情勢,反應軍隊實際生涯。在華東,國防劇團采取膠東秧歌小調,發布了以改革二流子為內在的事務的秧歌劇《放下屠刀》。二十四軍文工團的《官逼平易近反》則成為戰俘思惟政治任務的好教材,有時看完表演已是深夜,部門兵士還在主動抱怨,不少人聲淚俱下……

這些作品或許不如《白毛女》著名,但異樣在反動文藝史上寫下了主要的一筆。很多年后,在延安飾演喜兒的王昆回想起周揚昔時說過如許一段話:“由於我們頓時要成功了,新的局勢來了,我們必定要有一種新的景象、新的滋味。”文藝是時期的先聲,也是重生活的報春花。回想20世紀40年月從延安扭向全國的秧歌,以及那一部部衝動人心的秧歌劇、新歌劇,我們仿佛聽到了成功的鑼鼓,看到了翻身的喜悅,更感觸感染到文藝跟黨走、為國民的精力傳統,它穿越時空,耐久彌新,如指路燈塔,照射著一代代文藝任務者緊跟時期,潛心耕作,貢獻國民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